
今天大雪,在图书馆里翻出了心仪很久的一本书《高术莫用》。我以前没发现,原来书被放在文学馆里,也对。
图片
作为《逝去的武林》姊妹篇,这本书三分之一是由王家李家后人,口述家族史;三分之二是对薛颠“象形术”的阐释,这里边应该有李仲轩老人兼作者的观点。
简单梳理一下两本书中主要人物关系。作者徐骏峰,是作者李帼忠的次子,是著名导演徐皓峰亲弟,他俩都管李帼忠叫妈。
李帼忠管李仲轩老人叫“二叔”,因此徐皓峰、徐骏峰管李仲轩叫“二姥爷”。二姥爷李仲轩教过徐皓峰功夫,徐皓峰根据李仲轩的口述,写了《逝去的武林》一书。
李仲轩的母亲姓王,清朝武官的后代,王李家族都有非常辉煌的历史。略去不表。
今天在书中读到我说的呼吸法,原来还这么重要,以前并未十分重视,只是发现御寒作用,改善怕冷体质功效。现实录书中关于此呼吸法操作及论述。
薛颠开诚布公地说:“现今谈武术的人,都拿练精化气、练气化神、洗髓、易筋等词汇,逢人便讲,成了口头禅,但你要问他具体练法和步骤,他就张口结舌,答不出了。但我能说清楚。”
“丹田俗名小腹,即道家所谓安炉立鼎之处,在人一身之中,即力学上所谓重心者是也。欲使元气充足,变成金刚之体,每日或每夜,择空气清新之处,静立或静坐,皆可练习。
注意适当之姿势(即合法规之姿),先用略粗之呼吸,以开通气道,以意力送至丹田,待到腹中气满,然后呼出(此谓后天呼吸法 。如此数至十次或二十次,即舌搭天桥,换为细呼吸,数至五十次或一百次,迨至无思和无虑、五蕴皆空,然后顺气息之自然,勿庸暗数矣。
练气百日,必丹田膨胀如鼓,坚硬如石,亦再注意后尾闾夹脊,以上达于玉枕及玄关,一气灌活,周而复始,上至泥丸,下至涌泉,气息绵绵,听之无声,视之不见,所谓“至人之息以踵”者是也。每日练习不稍间断,不但坎离相交(心肾相交),是 有不可思议之乐趣,而丹田充实。
元气既足,则电力(即一身之法相)增加,磁力(即全身精气光线)发动,能击人于数步之外,有鬼神不测之妙用,知此玄理可以入道矣。”
图片
以上是薛颠对这种炼精化气呼吸法的叙述;以下是《高术莫用》一书,对具体方法的解释:
“他的功法为,在空气清新之处,以静立或静坐姿态,先大口吐气,活泼一下气管和肺,再吸一大口气,用意将气送入丹田。
丹田是小腹。道家炼丹要用炉、鼎烧炼矿物或草药,秦始皇、汉武帝求长生不老丹,都是用炉鼎炼。将小腹称为炉鼎,表明是肉体上的修炼处。
几次吸气后,待小腹气满,才呼气。
“多吸一呼”地做了十次后,舌头顶住上颚,呼吸自然变细,进入了细呼吸阶段。
改为细呼吸,一般在粗呼吸十次之后,有的人则要二十多次。感到胸背的毛孔发热,有点“毛骨悚然”的感觉,便可以由粗改细了。”
对以上呼吸法练习的简单提示:
①粗呼吸,一种意义是在呼吸练习前痛快呼吸、深吸急呼,以便清理气道。这像有些呼吸法练习前,用“哼哈嘿”清理浊气的意思;
②粗呼吸,二种意义是书中观点“多吸一呼”。
结合我的方法操作如下:
吸气,自觉已到达自然呼吸尺度,继续吸气,再吸,三吸,甚至四吸五吸(初练不要求多)。第一次吸气后,因为呼吸肌基本都参与完运动,欲再吸三吸会产生“一抽一抽”的现象,这是描述为了练习,不要过度追求“抽”的感觉。
③老话说:“假开关,空打坐,无有麦子推甚磨”。
对于只是偶尔练习呼吸法,不建议采取用意念送气入丹田,导引过关的做法。
即便是丹田有所感觉,也不要轻易去周天导引。这时候可以结合一些动功、拳法的练习,保养丹田即可。
④开始练习,多吸不可贪多,粗呼吸后必须要有细呼吸跟着,否则容易头晕胀不适。
⑤书中强调了姿势要正,站立或静坐。
散步中也可以进行“多吸一呼”的练习,而且可以避免头晕胀弊端。
感恩遇见!为你加油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持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